Hi,欢迎访问锐读网,关注新时代,传递正能量!

> 主页 > 人物 >

郑州市中心医院王宝玉: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时间:2022-01-31 23:28|来源:河南新网|作者:蚂蚁传媒

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和重症医学部,每日都会遇到很多急诊或病人病情突然变化而危及生命需要进行抢救,以及院外的突发意外事故导致病人生命垂危,随之而来的是对患者进行紧急的一系列抢救,如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动静脉置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氧代谢监测、脏器支持、穿刺引流、甚至是手术等,直至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医护人员才能得以稍微喘口气。  

  作为这个团队的领头人王宝玉主任,在这个突发事件频发的窗口科室已经整整工作了 12年,多年来,他肩负着挽救生命第一线重任的同时,也承载着病人家属的期望以及医院领导的重托。而他不负众望,在这个岗位上,带领急诊重症医学全体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每年抢救成功无数心跳呼吸骤停、在死亡线上徘徊的患者,为无数个家庭、为整个社会的安宁付出极大的心血。

  临危受命 冲锋在前

  2012年8月7日是郑州中心医院急医学诊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时任院长郝义彬和院党委对急诊医学科寄予殷切的厚望,他强调急诊医学科,一定要为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健康开辟光明的前景,要为保障医院的医疗安全提供有力支持,要为推动医院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全面提升提供一个实战平台,急诊医学学科也必将成为医院的一支作风严谨、技术精湛、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医疗团队。

  这对于王宝玉来说也是难忘的一天,当他来到科室后,设备的短缺、人才的不足等等,一切问题全都抛给了这位刚来的主任,“怎么办,如果就此退缩,可能我们的理想永远不会实现,只能迎头而上,为了自己的理想,也为了院党委期望和重托,更为了千千万万需要得到急救的患者。王宝玉深入调研、锐意创新,招兵买马,加大培训和训练,全科面貌焕然一新,很快使本部急救站院前出诊量成为全市第一并持续至今,抢救成功率和初步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

  2013年8月8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成立了,2013年12月12日,急诊病房又成立了,标志着急诊医学体系完整了。特别是EICU的成立,除了王宝玉,所有人员以前都没有真正干过重症,为了运行安全,王宝玉就住在科室20多天,直到科室能正常运行,即使这样,他也做到随叫随到,指导大家,保证患者安全。王宝玉带领这些核心团队成员,利用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断汲取养分,跟同级医院取经,向上级医院看齐,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开创了急诊医学科发展的崭新局面。并逐渐成为河南省中西医学会急诊医学、河南省医院协会急救分会和心肺复苏分会的副主委单位,郑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副主委单位,郑州市医院协会急诊分会主委单位。

  2015年7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和重症医学部成立。 王宝玉用自己无言的行动凝聚和带动着急诊和重症医学部的同事们,“我们面前没有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搭建平台,勇担重任,注重人才培养,选送医护骨干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修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拓宽知识面,将先进的管理办法,服务新理念、新技术的开展融入了日常的工作中去。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的业务水平不断发展提高。科室常规开展呼吸循环支持、血液净化治疗及各种重症监护技术,一个个空白被填补,一个个记录被创造。

  目前急诊和重症医学部5个急救站,重症单元7个,有医护人员400多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5名、主治医师30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40余名,并都具有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资质(5C)培训证书,每年收治危重病人1000余人次。

  2021年4月30日,是郑州市中心医院新郑公立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验收的一天,为了能顺利验收通过,王宝玉早上六点钟到床旁看了一下病重的母亲就赶往新郑,当天中午,老太太病情恶化,因抢救无效去世,王宝玉从新郑赶回来也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新郑公立人民医院是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急诊和重症医学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重症医学科开设监护床位18张,主要收治严重脓毒症、心肺脑复苏,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各类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创伤、重症胰腺炎及外科大手术后器官衰竭等危重患者;保障了新郑地区创伤、胸痛、卒中患者和其他急危重症患者的安全。新郑急诊、重症人将砥砺前行,加强与相关临床学科的业务交流,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优势,在医、教、研更进一步发展,为郑州南部的危重患者的救治保驾护航。

  除了医术还需要关怀和无畏

  拯救生命,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每个医护人员的职责,王宝玉主任在科室提出了“病人第一,医院第一,为医院塑造美好形象”的目标。并带领所有医务人员踏实工作,奋战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遵循“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原则,造就了无数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2021年9月25日,一位21岁的花季少女给急诊重症医学部送来了一面鲜红的锦旗,拉着王宝玉的手,激动地表达着谢意,这一天,是她出院的日子,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的亲人不敢相信,半个月前,这个年轻的生命已经一脚踏出了“鬼门关”。

  2021年9月4日3:50,王宝玉接到来自沈丘某医院的救助,在为一位患者剖腹探查术后出现了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指脉氧只有50%,王宝玉在了解详细病情后,立即紧急调配ECMO团队及急诊科转运人员将患者接回,经过精心治疗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出院当天家属及家属专门送来了锦旗对王宝玉主任勇敢、果断的决策表示感谢。

  像这样的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急诊和重症医学部,一个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地方,这里的医务人员是与死神搏斗的战士,需要24小时保护患者的生命。王宝玉永远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带领他的团队把美好的青春全部奉献给急救和重症监护室。

  时光荏苒,从参加工作至今,王宝玉一直坚守在医疗第一线,奉献着自己的美好青春。几十年来,从开始踏入工作岗位,到心内科、急诊科主任,再到急诊和重症医学部主任,每一个不同的岗位,都流淌着他辛勤付出的汗水。正是凭着永不言弃的坚持,多年来,王宝玉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一个个急危重症病人在他的治疗下转危为安,重获新生。

  对于患者和家属们来说,时间走的很慢,因为每一分等待都充满焦灼与挣扎;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时间却走的很快,因为抢救与护理,分分秒秒都是忙碌。这里是一个生死的较量场,王主任与他的医疗团队,每一天都在与死神进行着拉锯战。作为急诊重症医学部的负责人,王宝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门外,患者家属在沉默中望着那扇门,带着生的希望;门里,伴随着诸多仪器的提示音,医护人员忙前忙后,在死亡线上拼尽全力,只为那一丝呼吸,那一次搏动。ICU是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I care you(我照料你)”的真实写照。ICU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连接着生与死,可以让人看到希望。

  做仁心医者 视患者如亲人

  2019年5月患者王某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入院,入院时患者家属为住院费一筹莫展,得知情况,王宝玉当机立断:“钱咱们大家可以想办法,但是病人的病情耽误不得,不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随即王宝玉联系了医院的慈善救助基金,并且主动转发该患者的水滴筹,动员身边的额亲戚朋友为患者捐款,最终患者转危为安,治疗后顺利出院。

  作为一名医生,王宝玉要求大家对病痛中的患者应该雪中送炭。他始终把病人放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上,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不论职位高低,不管贫富贵贱,王宝玉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和对医疗的渴望。无论遇到性格暴躁还是挑剔苛刻的患者,他都能做到和风细雨、耐心细致,尽量满足病人的愿望。急诊重症和医学部经常是超负荷运转,病人发病不分时间地点,作为医生,王宝玉从未休过完整的节假日,总是随叫随到,他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了工作上。  

  身先士卒是王宝玉的特点,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是他的本质。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科室,将患者的情况查看一遍,审查病人的病历、医嘱、核对化验单,了解用药情况,交代管床护士注意事项等。八点科室准时交接班,查房,会诊,和家属沟通、解答疑虑……经常晚上7、8点才下班回家,有时9、10点甚至不回家。

  “工作是团队集体合作干出来的,不是说哪一个人做出来的。”作为河南省急诊、重症医学技术最好的团队之一负责人和带头人,王宝玉带领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接诊900多病人,忙碌时达到1000多人,工作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在急诊和重症医学部里,医护每天都要为患者扎留置针,输液、输血、吸氧、保暖、扣背排痰……“急诊重症医学部在医院是最忙最累的,工作又脏又苦,病人周转快,遇到危重病患,连续几天不休息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患者多,病情重,很多医护人员一个月要值十几个夜班。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没有享受过假期的轻松及和家人团聚的快乐,因为大家知道,患者比家人更需要他们。”王宝玉说。

  急诊和重症医学部的每一项治疗都要求尽可能精准。“上下班前多到病床前看一看,没事多去问一问,这样自己才能放心,病人才能受罪。”王宝玉经常要求大家,只了解一个点远远不够,还得全面细致分析,这样治疗才到位。在王宝玉看来,急诊、重症病人的治疗绝对不是方法或技术的简单叠加,也绝不是在一个重症患者身上应用的检测、治疗方法越多越好。

  古人云,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王宝玉就是这样的“大医”。

  开展高精尖技术,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生命支持

  当心脏跳动无力,当肺部没有呼吸,当生命正在消逝,有没有办法挽留住生命?如果说有,那一定是被称为“移动生命支持”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毫不夸张地说,ECMO技术代表着一家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

  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亲人,也没有医生愿意放弃病人。2021年4月,14岁的男孩跑步后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接诊后,王宝玉带领科室医护人员立即行ECMO等多种高级生命支持质量,经过数个日日夜夜的抢救,成功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患者家属送来了红包表示感谢,王宝玉默默地将钱交到了住院费里。

  如果说危重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在医护人员持续地精心照护下,不时地创造生命奇迹已属不易;有些患者因病情诊疗需要转运,对任何医护都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前不久,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和重症医学部的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ECMO患者中,有10余例病人带着ECMO成功实现院际之间转运,可谓做到“移动生命支持”,多么不可思议!  

  正是靠着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坚持,王宝玉和他的团队用了3年多的时间把以ECMO技术为代表的高精尖抢救技术,做到了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疗效已被广泛认可,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升了重症救治的能力和水平。2017年底至今,郑州市中心医院使用该技术救治150例,成功70余例。成功率50%左右,在全省均处于先进行列。

  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部不断开拓进取、回馈社会,与国内多家医院知名专家紧密联系,每年与医联体、战略联盟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共同进步。申报科研立项数十项,其中科技惠民计划2项。目前有ECPR、精准亚低温治疗等十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上运用。

  生命所系 永不言弃

  日常工作中,王宝玉非常注重业务学习,带领全科人员利用班前班后,工作之余,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积极参加卫生系统开展的业务讲座和技术比武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强化基础管理,对病历书写、医疗文件书写认真负责,带动科室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医院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医院急救重症岗位后继有人,他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培养新人,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急救技术训练、岗位比赛,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全国、省内、市级技能比武大赛,并给予细心指导,培养了一批批专业医师和护理人才。同时,为积极宣传急危重症一体化体系,参加全国品管圈大赛,急诊和重症医学部连续两年荣获国赛一等奖。

  没有铮铮的豪言,没有灿烂的伟绩,总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开拓,不断进取,能为更多的危重病人服务,解决危重病人更多的问题,是他持之以恒的追求。把急诊重症医学部打造成为全国重症的重点专科和专项技术培训基地,是王宝玉的愿景,同时也是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团队共同的目标。他们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在不断地前行,一切为了患者。

  几十年风雨,王宝玉几乎每一天都战斗在抢救的前线;几十年守望,王宝玉早已忘记有过多少个夜晚自己未曾入眠。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正是这份对生命的坚守,将垂危的病患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王宝玉说,生命在一次次无意的选择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我们所能做的是竭尽所能、敬畏生命。痛苦并快乐着,流泪也欣慰着,正是这样一份光荣的职责与担当,激励着王宝玉和他的团队在与死神博弈的路上拼力奔跑,一如既往向往着诗和远方。

  (闫伟)

责任编辑:蚂蚁传媒

锐读网

关注新时代,传递正能量!

邮箱:mayimedia@qq.com

QQ:3559356856 微信号: cnmy2021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实时了解更多资讯

Copyright © 2021 锐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1013525号-2

审办中

网站建设蚂蚁文化传媒